課程資訊
課程名稱
創新社區設計
Innovative community design 
開課學期
108-2 
授課對象
工學院  建築與城鄉研究所  
授課教師
張聖琳 
課號
BP5031 
課程識別碼
544 U1930 
班次
 
學分
3.0 
全/半年
半年 
必/選修
選修 
上課時間
星期三8,9,10(15:30~18:20) 
上課地點
公館104 
備註
業師:房思宏
限學士班二年級以上
總人數上限:20人
外系人數限制:7人 
Ceiba 課程網頁
http://ceiba.ntu.edu.tw/1082BP5031_ 
課程簡介影片
 
核心能力關聯
核心能力與課程規劃關聯圖
課程大綱
為確保您我的權利,請尊重智慧財產權及不得非法影印
課程概述

「創新社區設計」(簡稱創社計)立基於批判性反省主流社區營造的三核心:社區是什麼?營造在做什麼?社區如何營造?進一步結合平台性與遊戲性的新思維與區塊鏈及AI的科技,發展新互助模式的社群時間交換原型與模式。

在資訊時代,地上的實體社區已經融合了雲端的社群,社區/群是21世紀的跨地方性市民群體(translocal civic group)。因此創社計的主體是社區與社群,簡稱社區/群,英文仍然以community涵蓋之。營造之理在何處?反省1999年Randy Hester老師與張聖琳的「造坊有理」台灣最初探討社區營造思維與操作的書籍,其內容著重與社區營造的操作之理與步驟,但欠缺對於「營造」的本質性思考。創社計中,我們重新定義“營造”的本質是「互助/交換」,「互助/交換」社區/群需要時,直接牽涉的對價就是「時間」。因此,「互助/交換」與「時間」是創社計探討創研的關鍵。教學研究團隊大膽定位時間的交換是創社計的起始點,我們規劃在一個學期課程中探索(1)互助/交換的本質與行動,以及(2)互助/交換的主體與互動。參與的成員組成團隊,提案嘗試以在遊戲性的互動中,針對自己或者自己關心的主體之需求,相互多方交換彼此可以提供的服務,同時存取時間,創研達成時間/服務供需平衡循環的機制。因此如若並非關注這個方向,或者是對於傳統社區營造有興趣的同學須有準備,創社計課程會學習社區營造的方法,但更專注於營造社區/群的互助、交換,以及時間存取機制創研。

共享與互助/交換密不可分。人類的生存活動本身,就是與大自然搏鬥且共存的過程。經濟人類學家 Karl Polanyi 即指出,在我們熟知的市場經濟(market economy)形成之前,人類曾以互助(reciprocity)的經濟形式走過漫長的歷史,而市場經濟形成之後,也一直致力以再分配(redistribution)的形式試圖改變市場經濟的缺陷。如何在眼前市場經濟高度支配的時代,重新找回人類互相扶持、共建情感的世界圖像,因此課程與科技部「新互助時代:時間銀行的社區實踐」(簡稱,新互助)研究推廣團隊合作,創研如何為台灣試行一個新的社區/群實踐可能性,我們會邀請跨科技的專業者探討如何導入區塊鏈與AI科技作為基礎科技結構(包括友善的LINE介面)的可行性。

創社計的核心在於「活動」營造,而非直接跳入時間幣的交換。現階段國際時間銀行中採用的時間貨幣(time-based currency)的概念,即是對於現代市場經濟阻礙人類互助的一種另類想像。早在 1832 年無政府主義者 Robert Owen 就創設國家公平勞動交換所(The National Equitable Labour Exchange)發行勞動票券(Labour Notes),1980 年經濟學者 Edgar Cahn 面對高度發達的資本經濟造成通貨膨脹與高失業率的窘境,也主張市場應有適當的貨幣以支付、流通個人服務他人的時數,作為換取別人的服務的依據。意即,以「服務換取服務」構成另類貨幣交換系統的時間銀行(Time Bank)。現階段「新互助」研究團隊發現,台灣社會有本土的交換習慣,直接服務換取服務的邏輯雖然合理,並非台灣社區/群的行動模式,我們期待創社計課程參與者可以創研議題導向的揪團活動模式,成為交換的觸媒機制。我們會搭配「新互助」團隊的LINE Chatbot作為輔助。

互助與志工並不盡然相同。這種從人類生存歷史找回「互助」的珍貴意義之構想,已在世界多國有效推廣,全球並有超過1000家以上的時間銀行組織。在日本也有傳統的結農(ゆいのう)互助體制之實踐、以及推動振興地方認同的「地域貨幣」的另類貨幣之實驗(如北海道栗山町 Kurin(クリン)、滋賀縣近江的 Oumi(うみ)、千葉的 Peanuts(ピーナッツ)、新潟的 Dasuke(だすけ)等)。臺灣在 1995 年率先由弘道老人福利基金會創設「志工人力時間銀行」,一路發展由遠距服務支援到時間貨幣,乃至今日的全國互助連線。1999 年之後台北市政府也推過「天使人力銀行」,新北市則推出佈老時間銀行以及高齡照顧存本專案。衛福部也在2019年補助地方政府與團體推動各類時間銀行實驗計畫。

互助共享的交換主體相當多元。台灣目前關注長照,日本與大陸也以高齡老齡為主,而在創社計與新互助實驗中,我們關注核心是歸/入鄉(i-turn and u-turn)青壯年世代的需求。這一個社群目前是20-40多歲的年齡層。他們離開城市回到或者進入鄉鎮型生活圈,肩負承先啟後的社會期待,也同時經驗自己本身的成就焦慮,以及遠離訊息知識以及人群網絡的憂慮。我們希望從陪伴這些城鄉流動中,「流迴留」的青壯年世代為TA (Target Audiences)。作為城市讀書與珍惜鄉村的我們,我們也許沒有鄉村的家園可以回鄉,也不見得能夠有機會入鄉實踐。這樣的我們,能夠如何支持生活在鄉鎮,撐起一村一鎮老老小小的流迴流i/u-turn青年?這些TA的需求,與其說在鄉村,不如說是城鄉資源如何流動平衡。資源包括人與知識以及訊息。 

課程目標
本課程是社區/群實務工作的導論課程,經由課堂講授、實地參訪、專案計劃、社區實務操作練習,訓練學生具備理解、參與、經營、設計社區相關事務的能力,教導學生未來參與社區行動的初步認識與能力。藉由實際場域田野(桃園大溪20-40歲為核心的流迴流鄉青):
1.學生能體會社區/群設計在未來社會的潛力,能探索永續發展的方法。
2.學生能察覺社區/群生活需要的交換服務、思考可行性方案。
3.學生能了解新工具與媒體,思考創新與設計的架構。
4.學生能發展具有行動實踐可能的方案,並且動手執行,以產生真實影響力。 
課程要求
(1)週間與密集兩種時間,修課同學需要配合這兩類課程,非每週上課,請密切注意上課時間
週間:週三下午3:30-6:20PM(7-9三堂課,2/26 第一次上課)
密集:週末密集課程「大溪幸福狂想曲」(配合大溪青年活動,不見得在大溪)
課程配合「田野工作坊」同學請於 學期初同時選課(一學分,上課時間為4/19 與 4/25)
個案參訪:基隆暖暖與桃園大溪的兩個主要參訪的時間銀行社區。並持續安排台北市社會住宅的參訪計畫。

(2)課程主要作業是以團隊為核心的營造社區/群活動,在活動中分析觀察紀錄交換的過程,進而提煉交換機制。

(3)課程團隊配合「新互助」研究或者參加台大創新設計學院舉辦的 NTU-D Day 會展刺激更多學習機會 
預期每週課後學習時數
 
Office Hours
備註: 我們再次強調課程時間需要密切注意: 週間與密集兩種時間,修課同學需要配合這兩類課程 週間:週三下午3:30-6:30PM(8-10三堂課,2/26 第一次上課) 密集: 週末密集課程「大溪幸福狂想曲」(配合大溪青年活動,不見得在大溪) 個案參訪:基隆暖暖與桃園大溪的兩個主要參訪的時間銀行社區 
指定閱讀
參考讀本:
倫迪鶴斯特、張聖琳著,1999,造坊有理,台北:遠流出版社。
山崎亮著、莊雅琇譯,2015,社區設計,台北:臉譜出版。
Manuel Castells著,夏鑄九等翻譯,1998,網絡社會之崛起,台北:唐山出版社。(閱讀第六章流動空間、第七章永恆的邊緣:無時間的時間以及結論)
Marjorie Kelly and Ted Howard著,楊理然翻譯,2019,民主式經濟的誕生,台北:遠流出版社。(閱讀第一、二、四、五、七章)
Michael Lafond編,賴彥如翻譯,合作住宅指南,台北:行人出版。
Effie Amanatidou, Giorgos Gritzas and Karolos Iosif Kavoulakos (2015). “Time banks, co-production and foresight: intertwined towards an alternative future.”
Foresight, Vol.17, No. 4: 308-331.
Michael B. Marks (2012) “Time banking service exchange systems: A review of the
research and policy and practice implications in support of youth in transition.” Children and Youth Services Review. 34:1230–1236.
Gill Seyfang and Noel Longhurst (2013) “Desperately seeking niche: Grassroots
innovation and niche development in the community currency field.” Global Environmental Change, 23: 881-891.
Gradon Diprose (2017) “Radical equality, care and labour in a community economy.” Gender, Place and Culture, 24:6, 834-850.
 
參考書目
待補 
評量方式
(僅供參考)
 
No.
項目
百分比
說明
1. 
個人學習心得與作業 
10% 
修課同學每次上課需要彙整 
2. 
參與討論及操作 
15% 
每次上課由助教觀察並記錄 
3. 
社區參訪調查報告 
25% 
課內及課外的社區案例參訪調查 
4. 
期末小組團體報告 
50% 
分組實作之綜括理念、策略、實務的可行方案 
 
課程進度
週次
日期
單元主題
第1週
3/4  第一次上課
資訊時代的社區/群營造 
第2週
3/11  共享經濟與時間銀行
(本次課程需要開始理解大溪青年的單車互助活動以及興隆社宅的各種交換案例,並且分組) 
第3週
3/18  社區代幣與區塊鏈的社區使用/竹山光點幣案例分享
 
第4週
3/25  高齡社會的時間銀行/弘道個案分享
 
第5週
4/1  線上案例分享: 新北樂活基地與時間銀行國際 + 弘道高齡長照+佈老新北志工系統 
第6週
4/8  線上小組:時間銀行文本討論 
第7週
4/15  公宅中的社區共創(台北市社會住宅青年回饋計畫案例分享)+ 讀書報告提交 
第8週
4/22  各組報告觀察案例 
第9週
4/29  線上小組:交換模式 小組討論 (5/9 田野工作坊-全天) 
第10週
5/6  人機互動與平台科技 
第11週
5/13  各組工作時間與分組報告 
第12週
5/20  交換劇場(I)
 
第13週
5/27  交換劇場(II) 
第14週
6/3  期末報告